推进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,北京这样做
摘要
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,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,也是国家治理成效的具体体现。深入把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,是推进首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。新时代新征程,北京不断探索创新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,深化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改革,完善“三治”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,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,全面加快推进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。
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。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,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,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、把基层政权巩固好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。
抓基层、打基础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。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、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优势,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。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,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,也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、保持基层治理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。
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路径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”。党的二十大强调:“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、融入社会发展、融入日常生活。”
推进基层治理,必须推进“三治”高度融合发展,紧紧依靠群众、服务群众、发动群众,不断健全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;将法治理念充分融入基层治理实践,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和防范社会风险;积极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教化作用,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规范,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。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形成群众诉求全周期管理闭环体系。不断优化群众诉求办理流程,将全市各领域、各区政务热线等全部接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系统,实现一条热线听诉求。区分对市民诉求类型,按照2小时、24小时、7天和15天进行分级处置,实施4级响应。
建立接诉即办职责目录,按照管辖权属和职能职责,将群众诉求直派或双派相关街乡、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。针对需要跨部门解决的复杂问题,由街乡“吹哨”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、集体会诊、联合行动。针对跨行业、跨区域的诉求,建立分级协调办理机制,对本级难以解决的重难点诉求,由上级党委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协调解决。
坚持主动治理,以重点突破带动城市治理能力整体提升。强化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,用“治理”解决普遍性问题,用“整治”解决突出问题,用“改革”破解民生难题。建立“每月一题”工作机制,每月选定一个主题,实行清单式管理、项目化推进、全过程督办。
将市民诉求集中、基层治理基础薄弱的街乡镇确定为“治理类街乡镇”,建立“事前有约谈、事中有监测、事后有帮扶”的闭环管理机制,专项督导提升。通过入户走访、数据研判等方式,将接诉即办端口前移,加强隐患排查、梳理薄弱环节、补齐突出短板。聚焦“七有”“五性”开展民生“体检”,定期对各区进行综合评价,有针对性地增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,补齐民生短板。
加快推进党建引领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”,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》要求“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”。进入新发展阶段,以首善标准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,必须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,把握基层社会运行和治理规律,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,以巩固基层政权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重点,全方位推进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。
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。强化政治引领,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,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。强化组织引领,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向各治理单元延伸、向各治理主体覆盖,引领群团组织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。
强化能力引领,努力锻造一支担当作为的基层治理队伍,推进社区(村)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,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。强化机制引领,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化规范化,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作用,完善“双报到”机制和干部下沉常态化机制,健全区域内各类单位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。
持续深化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改革。以赋能增效为重点巩固吹哨报到工作机制。持续优化街乡工作机制、职能配置和编制资源,健全党委领导、党政统筹、简约高效的街乡管理体制。坚持大抓基层、到一线解决问题导向,持续向街乡赋能,统筹整合各类城市管理力量在街乡汇聚下沉,形成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工作合力。
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,及时回应,畅通渠道,形成有效解决群众诉求热点、治理难点的自动响应机制。推进市民服务热线和网格管理联动贯通,构建以诉求解决、主动服务和群防群治为重点的综合化网格工作模式。
以源头治理为导向健全主动治理工作机制,充分发挥接诉即办主抓手作用,坚持“每月一题”机制,推动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有机衔接并向未诉先办深化。
不断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。增强街乡行政执行能力,持续强化街乡对涉及本区域重大决策、重大规划、重大项目的参与权和建议权,加强街乡综合执法队伍建设。有序推动城市化成熟地区的乡镇向街道转制。
增强街乡为民服务能力,规范街乡政务服务、公共服务、公共安全等事项,增强党群服务中心为民服务功能。推进“互联网+基层治理”,实现数据赋能基层治理。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,创新议事协商方式方法。
增强街乡应急管理能力,健全常态化管理与应急管理的衔接机制。增强街乡平安建设能力,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。
完善“三治”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。夯实自治基础。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,加强集体资产管理,稳妥推进条件成熟的村民委员会改设居民委员会工作,优化调整社区规模。健全居(村)民自治机制,严把成员入口关。健全常态化城乡社区议事协商机制,推动议事协商向小区、楼门、院落等延伸覆盖。
健全法治保障,大力宣传普及基层治理相关政策法规,引导群众支持参与。坚持德治引导,充分发挥居民公约、村规民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广泛开展道德模范选树表彰活动。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所、站建设,更好发挥思想引导、道德教化、文化熏陶等作用。
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。健全“五社联动”机制,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,建立社区与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。加强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,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体系。
推动社会组织协同治理,引导和激励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,加快培育发展公益性、服务性、互助性社会组织,畅通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,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品牌。
发展社区志愿服务,大力培育发展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,健全志愿服务供需对接、组织和保障等机制。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,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。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热情,通过协商自治、邻里互助、公益慈善等活动,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和家园意识,打造居民生活共同体。
作者:徐志军,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、北京市民政局局长
文章来源:《前线》杂志2023年第9期,原标题“持续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之路”,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“前线理论圈”
责任编辑:丁兆丹
网络编辑:张家伟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更多精彩视频
请关注我们
推荐阅读
点个“在看”
鼓励一下小编呗~